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高尿酸:夏日隐形健康杀手

时间:2025-07-31 17:19:40

盛夏时节,冰镇啤酒搭配海鲜大餐的诱惑难以抵挡,但这份“夏日快乐”背后可能暗藏健康危机。许多中老年人在体检报告中看到“尿酸偏高”的提示时,往往因没有明显症状而放松警惕,殊不知无症状的高尿酸就像潜伏的火山,一旦爆发可能引发令人痛不欲生的痛风性关节炎。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沉默杀手的真面目。

无症状高尿酸:关节里的定时炸弹

尿酸是人体代谢嘌呤的终产物,正常状态下会通过尿液排出。但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男性)或360μmol/L(女性)时,就会形成过饱和状态,析出的尿酸盐结晶如同细小的玻璃渣,悄无声息地沉积在关节、肌腱等部位。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毫无征兆,直到某天夜间突然被大脚趾刀割般的疼痛惊醒——这就是临床上典型的“痛风首次发作”。数据显示,约1/3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痛风,而夏季由于脱水、饮食等因素,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20%。

关节疼痛的“罪魁祸首”不止痛风

当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时,需要警惕多种可能性。外伤性因素如骨折、韧带损伤会导致急性疼痛;而类风湿关节炎则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胀和晨僵;骨关节炎多在上下楼梯时加重。痛风性关节炎的特征是“来去如风”:发作时痛感剧烈甚至无法忍受床单触碰,但数天后可能自行缓解,这种“假痊愈”现象常让人误判病情。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高尿酸还会损伤肾脏,诱发间质性肾炎,形成恶性循环。

夏日高危因素:饮食陷阱与代谢危机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丢失大量水分,血液浓缩导致尿酸浓度被动升高。此时若摄入过量高嘌呤食物(如100g牡蛎含嘌呤约239mg,相当于日推荐量的2倍),就像往饱和溶液中继续加盐,极易引发尿酸盐结晶析出。酒精的双重打击更甚:啤酒中的鸟苷酸代谢为嘌呤,同时乙醇代谢产生的乳酸会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含糖饮料中的果糖则是隐形推手,其代谢过程会加速嘌呤分解,这也是年轻人尿酸升高的重要原因。

三层防护网:阻断无症状到痛风的转化

1.饮食控制: 将每日嘌呤摄入控制在300mg以下,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等超高嘌呤食物(>150mg/100g)。烹饪时采用水煮去汤法可减少40%嘌呤。增加低脂乳制品摄入,其中的乳清蛋白能促进尿酸排泄。

2.水分管理: 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ml,分次饮用。可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效果——淡柠檬色为理想状态。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淡盐水,避免脱水诱发痛风。

3.代谢调节: 肥胖者减轻体重5%就能显著改善尿酸水平。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既能避免关节冲击,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这是继嘌呤代谢异常后的第二大尿酸升高诱因。

监测与干预:抓住黄金窗口期

建议高风险人群每3个月检测血尿酸,当数值持续>540μmol/L时,即使无症状也应考虑药物干预。日常可备用药用碳酸氢钠片(小苏打)碱化尿液,但需注意监测尿pH值维持在6.2-6.9之间。若出现关节局部发热、夜间疼痛加重等先兆症状,48小时内就医可有效缩短发作周期。

这个夏天,让我们用科学认知构筑防线。记住: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险,控制高尿酸就是预防未来的“痛疯”。当您举起酒杯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口痛快,值得用关节的健康来交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