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全年龄段健康管理指南: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实用养生智慧
时间:2025-05-26 14:56:38
给老年人的健康提醒
人到了60岁,就像用了一辈子的手机电池,续航能力逐渐下降。这时候最怕“系统崩溃”——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这些常见病。有个简单公式:每天走路30分钟+每周3次晒太阳=给骨头和血管上双保险。要是血压偶尔超标,别急着吃药,试试芹菜根煮水(带根芹菜50克+玉米须10克煮20分钟),张阿姨坚持喝了一个月,高压从160降到140。
小孩子的成长密码
0-6岁是黄金发育期,就像给手机装系统,基础打不好后期容易卡顿。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里明确要求:新生儿访视、1岁前4次体检、1-3岁每年2次体检,这些免费服务相当于给孩子的健康装监控摄像头。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3岁前补维生素D要像每天喝牛奶一样规律,否则补钙等于白做工。
孕产妇用药红绿灯
怀孕时吃药就像走雷区,有个“三看”口诀:看说明书(找妊娠分级)、看孕周(前3个月最危险)、看替代方案。比如普通感冒,用淡盐水漱口比吃感冒药更安全。哺乳期更要小心,有些药会顺着乳汁传给宝宝,实在需要用药时,记住服药后4小时再喂奶最稳妥。
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法则
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终身伴侣”,管理要像还房贷——每月查血压血糖是“月供”,年度体检是“年审”。有个实用技巧:买个体脂秤,每周固定时间测体重,波动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水肿或代谢异常。饮食上记住“三色原则”:每餐要有绿色蔬菜(降糖)、白色食物(护胃)、红色肉类(补血)。
普通人的养生捷径
养生不是非要背《黄帝内经》,记住三个信号:舌苔厚了要健脾(喝小米粥)、眼睛干涩要护肝(喝菊花枸杞茶)、夜尿多要补肾(吃核桃黑豆)。春天容易肝火旺,推荐决明子15克+枸杞20粒+菊花6朵煮水喝,但孕妇和拉肚子的人千万别碰。有个特别接地气的办法:跟着太阳作息,夏天6点起床、冬天7点起床,比任何补药都管用。
家庭药箱的必备清单
每个家庭都该有的“健康保险箱”里,除了创可贴、退烧药,建议加上:开塞露(老人孩子便秘救急)、生理盐水冲洗液(处理小伤口比酒精温和)、电子血压计(建议选上臂式)。重点提醒:眼药水开封后保质期只有28天,很多人当成香水用半年,反而伤眼睛。
中医防病的智慧
中医讲究“治未病”,就像汽车保养要赶在抛锚前。有个形象比喻:身体是土地,气血是水流——经常熬夜等于旱灾,暴饮暴食就是洪灾。春天养肝可以敲胆经(大腿外侧),夏天养心要午睡20分钟,秋天润肺多吃银耳,冬天补肾多用热水泡脚。但要注意:网上流行的艾灸、拔罐不是人人适合,阴虚体质的人越灸越上火。
急救常识的生死时速
记住三个黄金时间:心脏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中风3小时内送医、食物卡喉用海姆立克法不超过1分钟。特别提醒老年人:夜间突然头晕别急着起床,先侧身躺30秒再慢慢坐起,能避免半数以上的跌倒骨折。
这些知识就像健康存折,平时多积累关键时能救命。具体操作细节可以查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性病食养指南》或者社区发放的《0-6岁儿童健康手册》,把专业指导变成日常生活习惯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