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公立医院停诊背后的医改困局
时间:2025-06-23 14:25:34
当消毒水气味尚未散尽的走廊突然归于平静,当挂号窗口的电子屏定格在"暂停服务"的红字提醒,位于华东某省会城市的第七人民医院在周二清晨按下了暂停键。这个日均接诊量超过2000人次的三甲医院大门外,运送医疗物资的冷链车与排队取药的患者家属车流交织形成的特殊图景,此刻被警戒线与公告牌切割成两个时空。
财政压力击穿安全阀值
院方财务总监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过去五年间医院年均运营成本增长18.7%,而财政拨款增幅仅为6.2%。这种剪刀差在2023年达到临界点,当年药品耗材支出占比突破总成本58%,“就像一辆超载的卡车,轮胎已经出现鼓包却还要继续运输抗疫物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医院承担周边五区县120急救网络枢纽职能,每年为此产生的设备维护和人员成本超过3800万元,却未纳入专项财政预算。
运营模式遭遇结构性质疑
"公立医院既要完成公益性责任,又要应对绩效考核,这种双重定位正在制造系统性矛盾。"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坦言,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使用率常年维持在92%以上,远超国家建议的85%安全线。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高端医疗设备日均使用时长不足4小时,相当于价值千万的磁共振设备每天有20小时处于待机状态。这种资源错配在疫情期间被放大——当普通门诊量下降30%时,重症监护单元却连续七个月满负荷运转。
政策衔接出现真空地带
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证实,该院停诊决策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论证。引发争议的深层原因指向医改政策衔接的"玻璃门"现象:虽然国家层面提倡医疗资源下沉,但基层医疗机构采购大型设备仍需市级审批;尽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然而非营利性定位使医院难以进行市场化融资。这种制度性困境在建筑空间亦有直观体现——医院三期扩建工程的地基已浇筑完成两年,规划中的感染性疾病楼因资金缺口迟迟未能动工。
停诊决策引发行业震荡波
医疗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停诊事件暴露了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三明治困局":上层政策设计强调公益性,中层管理考核侧重经济指标,底层临床服务承受双重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该院此前尝试的"医疗联合体"改革曾被视为样板工程,但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虹吸效应"——周边社区卫生机构年门诊量下降41%,而三甲医院普通门诊量反而上升19%。这种改革悖论让决策者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扩容可能加剧资源浪费,维持现状则难以满足就医需求。
重启时间表背后的制度创新
据知情人士透露,医院计划利用停诊期实施"外科手术式"改革:将日间手术中心整体移交区属医院运营,保留急危重症救治单元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这种"保基本、放特需"的调整方案,实则暗合国家卫健委最新提出的"梯度医疗资源配置"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院方正在与保险机构磋商合作,拟对价值6700万元的低效医疗设备采取"融资租赁+绩效分成"模式,这种混合所有制探索可能为公立医院改革撕开新的突破口。
三十公里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工作站新安装的远程会诊系统指示灯开始闪烁。这场被迫按下暂停键的改革试验,或许正在孕育医疗体系深层变革的种子。从深圳港大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到杭州邵逸夫医院的PPP模式,中国医改的破冰之旅从未停歇,而每一次阵痛都可能是新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