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广东卫生高级职称:业绩成果准备的血泪教训!

时间:2025-04-25 08:56:56

在广东卫生领域,高级职称评审是众多医护人员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关卡,而业绩成果的准备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蕴含着不少让人感慨万千的血泪教训。

许多医护人员在准备业绩成果时,才惊觉平时对资料整理的忽视带来了巨大困扰。日常工作中,大家在繁忙的医疗任务之余,未能及时将个人的临床案例、科研成果、教学活动等相关资料系统地收集与整理。比如一些医生完成了多例高难度手术,当时只专注于救治患者,术后没有详细记录手术的创新点、难点以及最终效果对比等关键信息。等到职称评审需要提取这些案例作为业绩支撑时,才发现记忆模糊,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清晰有力地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成果价值,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本可成为亮点的业绩变得苍白无力。

科研方面也是重灾区。部分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却在项目分工与成果署名上缺乏长远规划。有些同志在团队中承担了大量基础工作,但由于不善于争取或未明确自身在科研中的核心贡献定位,在成果展示时往往被边缘化。例如在一些省级课题研究中,有的医生负责数据采集与分析,这本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却因未在论文发表或成果汇报中突出自己的工作量与价值,导致在职称评审中被认为科研贡献不足。而且,在科研项目申报时,一些人没有充分结合临床实际与自身专业特长,盲目跟风热门选题,结果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还留下了失败的项目经历,给业绩成果抹黑。

教学成果同样容易被忽视。医院里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承担着教学任务,他们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习医生和进修医师。然而,在准备职称业绩时,却发现自己没有将这些教学活动转化为可量化、可展示的成果。没有系统地整理教学大纲、教案,没有收集学生的反馈评价,也没有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跟踪与总结。明明在教学上付出了很多,可在业绩成果呈现上却像是一张白纸,无法体现自己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

还有一部分人过于注重临床业务,而忽视了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在当今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参与专业讨论是提升个人影响力和展示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很多医护人员因各种原因很少参与这些活动,错失了与同行交流学习、宣传自己的绝佳机会。没有在学术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声音和身影,使得在职称评审中缺乏外部同行的认可与推荐,业绩成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在业绩成果的呈现形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人只是简单地罗列自己获得的奖项、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这些成果背后的艰辛历程、创新思维以及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评审专家面对大量堆砌的材料,难以快速准确地捕捉到申请人的核心优势与突出贡献,导致一些优秀的业绩被埋没在冗长乏味的表述中。

广东卫生高级职称业绩成果的准备需要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具备前瞻性思维和严谨的整理习惯,将临床、科研、教学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果及时、准确、有效地记录下来,并精心打磨成有分量、有亮点的业绩材料,才能在职称评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向职业生涯的新高峰,避免留下那些令人遗憾的血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