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秋季防燥三招,告别口干皮肤痒
时间:2025-08-28 10:24:20
随着秋风渐起,空气湿度明显下降,不少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甚至喉咙隐隐作痛的情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状,实则是身体发出的"缺水警报"。尤其对于长期伏案的上班族、代谢减缓的老年人以及用脑过度的学生群体,秋季防燥更需提上日程。
为什么秋季特别容易"燥"?
从中医角度看,秋季对应"燥邪当令",空气中水分含量骤减30%-40%,相当于让皮肤和黏膜突然失去保护层。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当环境湿度低于50%时,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会下降25%,这正是喉咙干痒、咳嗽频发的根源。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要加厚表皮保水,人体也需要主动建立"保湿系统"。
防燥核心三招:由内而外构建水润屏障
1.智慧补水:别等口渴才喝水
建议每天饮用1800-2000ml温水(约等于4瓶普通矿泉水),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就像给花浇水要细雨绵绵而非暴雨倾盆。上班族可在电脑旁放置500ml量杯,每小时喝掉1/3;学生群体建议课间必饮200ml;老年人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能补偿夜间水分流失。
2.环境加湿:打造室内"小绿洲"
使用加湿器时,保持50%-60%湿度最为理想(可用湿度计监测)。书桌旁摆放小型加湿器,其效果相当于在干燥环境中开辟出一片热带雨林。特别注意:每周需用白醋清洗加湿器,避免成为细菌温床。对于不便使用加湿器的场合,在暖气片挂湿毛巾或摆放水培植物也是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案。
3.食疗润燥:把水分"吃"进去
推荐每日摄入300-400g富含胶质的水果,如雪梨(含水量83%)、石榴(含水量79%)。上班族可携带便携果盒,将梨块、猕猴桃、葡萄组合食用;学生群体优选苹果、香蕉等不易氧化的水果;老年人建议蒸食百合银耳羹,其植物胶质能在消化道形成保水膜。特别提醒:柿子等寒凉水果每日不超过200g,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特殊人群的防燥要点
长期面对电脑的上班族,可配合使用人工泪液(每日不超过4次),就像给眼球敷上"水润面膜"。老年人建议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润肤乳,如同给皮肤"封存水分"。学生群体应注意用嗓卫生,课间可含服一粒无糖龙眼肉,既能生津又不会蛀牙。
防燥养生贵在持之以恒,当身体建立起完善的水分调节机制,就能像适应四季变化的常青树一样,在干燥季节依然保持盎然生机。记住这些小技巧并付诸实践,这个秋天,让我们与燥意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