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隔夜水暗藏致命危机?专家揭秘饮水安全真相

时间:2025-08-15 15:30:39

一场看似普通的饮水意外,为何引发全网关注?

近日,某知名互联网企业CEO在商务差旅期间,因误饮酒店房间内放置超过24小时的隔夜水,突发剧烈腹痛、呕吐,一度陷入昏迷。经紧急送医后发现,其体内检测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超标,血液电解质严重紊乱。主治医生坦言:“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器官衰竭。”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对“隔夜水安全性”的深度讨论。

隔夜水的隐藏风险:微生物的“温床”

医学专家指出,隔夜水并非绝对危险,但其潜在风险与储存条件密切相关。当水在室温(尤其是夏季高温环境)下敞开放置超过8小时,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快速繁殖。实验数据显示,一杯未加盖的隔夜水,菌落总数可达新鲜煮沸水的30倍以上。这些微生物进入人体后,轻则引发腹泻、呕吐,重则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或全身性感染,对免疫力较低人群(如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酒店房间的饮水环境存在隐患。例如,长期未清洗的电热水壶内壁可能积累水垢,析出的矿物质(如钙、镁)虽无害,却可能吸附微生物;而未密封的水杯若靠近食物残渣,更易成为细菌滋生的“培养基”。

自救过程的警示:这些误区可能致命

据报道,该CEO在出现症状后虽及时停止饮水并联系医疗团队,但其初期试图通过大量饮用矿泉水“稀释毒素”的行为,反而加速了电解质流失。急诊科医生强调:“误饮污染水源后,自行催吐或盲目补水可能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立即保留样本、记录饮水时间,并尽快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科学饮水指南:四步远离“隐形杀手”

1.密封储存是关键:使用带盖容器保存饮用水,避免与空气直接接触。实验证明,密封良好的隔夜水菌落增幅可降低80%。

2.高温环境需警惕:夏季或暖气房中,建议将水冷藏保存,抑制细菌繁殖速度。若水温超过25℃,放置超过6小时即不建议饮用。

3.感官判断不可少:若水出现浑浊、异味或漂浮物,即使未达时间阈值也应丢弃。这类变化提示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有机酸、硫化物)已显著积累。

4.特殊人群更谨慎:胃肠功能较弱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建议全程饮用煮沸不超过2小时的新鲜热水,或使用反渗透净水设备处理。

企业健康管理的反思:从CEO到普通员工

此次事件暴露出商旅健康管理的漏洞。行业数据显示,78%的商务人士曾因“赶时间”“图方便”饮用隔夜水或未煮沸的瓶装水。专家建议企业完善差旅健康预案,例如为员工配备便携式消毒水杯、提供实时水质检测设备,并将“饮水安全”纳入差旅培训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