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三类药物忌热水服用

时间:2025-07-21 11:04:45

在医疗健康领域,正确的用药方式往往被忽视,尤其是服药时的水温选择。许多患者习惯用热水送服药物,认为这样能促进吸收或缓解不适,但某些药物遇高温后有效成分会迅速降解,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完全失效。以下是三类典型需避免热水服用的药物及其科学原理。

阿司匹林:水温过高加速分解,刺激风险增加

阿司匹林片剂若用热水送服,可能加剧药物在胃部的分解速度,不仅降低水杨酸的有效浓度,还会因快速溶解释放刺激胃肠道黏膜。研究指出,饭前用温水送服可减少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快速进入肠道吸收;若空腹服用出现胃部不适,建议与食物同服而非依赖热水缓解。而阿司匹林泡腾片对水温要求更严格,需用40℃左右温水溶解,水量控制在100ml,待完全溶解且气泡消失后轻摇3秒再服用——高温会导致泡腾剂反应过激,有效成分提前损耗。

维生素C:高温如同“氧化杀手”,营养瞬间流失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40℃以上水温会像“拆解机器”般破坏其分子结构。实验显示,60℃以上热水冲泡可使维生素C的氧化速率提升数倍,药片中的活性成分在几分钟内降解过半。正确方法是用40℃以下温水溶解,既能保证充分溶解,又能避免营养流失。需注意,即使冷水溶解较慢,也不会影响最终吸收效果,因此对水温的精准控制比快速溶解更重要。

益生菌:热水是“菌群坟墓”,活性全军覆没

益生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活性微生物的数量,而热水(超过40℃)会直接烫死这些脆弱的有益菌。例如益生菌粉需用温水冲服,冷水可能导致菌体休眠而活性降低,热水则直接致死,使整包药剂沦为无效粉末。部分益生菌饮料虽可凉水冲服,但需警惕添加糖分对肠道环境的干扰。临床建议,服用益生菌前应仔细阅读剂型说明:液态制剂通常耐受低温,而冻干粉剂对水温更为敏感。

通用原则:温水如同“药物保护伞”

综合这三类药物特性,温水(30-40℃)是最安全的服药选择。其温度接近人体内环境,既能避免高温破坏,又可防止低温导致吸收延迟。对于特殊剂型(如泡腾片、冻干粉),还需结合震荡速度、溶解时间等操作细节。记住,当说明书未明确水温时,默认选择温水——这比盲目依赖“常识”更科学。

日常用药中,类似需避热的药物还包括酶类制剂(如胰酶)、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等。若患者无法准确判断,可遵循一条简单规则:所有含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菌类、蛋白质)的药物,优先选择低温或常温服用。健康无小事,细节决定药效,一杯水的温度可能就是康复之路的关键分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