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深圳医疗评审冲刺关键策略

时间:2025-06-30 09:23:02

随着深圳卫生评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家医疗机构的材料整理与漏洞排查工作已进入关键期。作为直接影响评审得分的核心环节,如何系统化呈现材料、精准定位隐患、突出质量优势,成为当前最迫切的课题。

医疗记录:用数据织就安全网

医疗记录是评审的“血液系统”,需实现结构化、可追溯管理。建议按科室建立三级目录体系:基础病例归档(按病种分类)、危急值处理记录(附分析报告)、交接班日志(含电子签名确认)。例如,急诊科需重点补充抢救室床位使用率统计表,并附近三个月危重症患者分流方案优化记录。可借鉴高速公路ETC通道的设计理念,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设置“强制校验节点”,在文书提交前自动核查完整性,规避缺项风险。

患者反馈:将声音转化为质量杠杆

当前47%的扣分点集中在患者体验维度。建议建立“双轴分析模型”:横轴按门诊/住院/急诊划分反馈类型,纵轴按响应速度、解决效果分级标注。特别需注意收集术后疼痛管理、候诊时间超限等高频问题,形成闭环改进报告。可引入“红绿灯预警机制”——绿色标注48小时内解决事项(如设备报修),黄色标注流程优化类问题(如检查预约流程),红色标注制度性缺陷(如麻醉复苏室管理规范),每类问题需附PDCA改进证据链。

设备清单:合规性背后的隐形战场

设备管理常被误认为“达标即可”,实则存在三大隐性雷区:一是购置批文与编制数匹配度(需提供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文件原件);二是急救类设备校准记录的连续性(如除颤仪每月放电测试数据);三是共享设备的权责分配协议(如影像科与急诊科CT使用调度表)。建议采用“三色标签法”分类管理:红色标签设备(如呼吸机)需提供每季度维护视频记录,黄色标签设备(如监护仪)附操作人员资质证书,蓝色标签设备(如信息化终端)加装使用日志追踪模块。

漏洞修复:从灭火到防火的质控升级

针对评审组近年关注的三大高危领域,需建立预判性防控体系:一是急诊资源配置,可通过“时空折叠法”优化布局——将日间闲置的体检中心通道改造为急诊备用分流区;二是重症医学科人力缺口,推行“1+N弹性排班制”,主诊医师带教3名规培生形成战力单元;三是麻醉复苏管理,开发“智能离室评估系统”,自动抓取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生成离室建议书,规避人为判断误差。

高分突围:软实力建设的五个支点

在基础材料达标的前提下,真正拉开分差的是质量文化的可视化呈现:①质量目标达成率曲线图(对比行业基准线);②风险管理案例集(含近两年应急预案演练影像);③法规更新应对台账(展示新颁标准转化落地方案);④跨科室协同创新项目(如药械联合不良反应监测);⑤患者安全文化测评报告(含医务人员认知度调查)。可参照智能手机系统更新模式,设立“季度质量迭代日志”,用版本号标注每次改进的亮点功能。

距离材料提交窗口关闭仅剩72小时,建议采用“四维校验法”做最终核验:时间维度核查近三年数据连贯性,空间维度比对各科室材料关联性,人员维度确认签字授权完整性,技术维度测试电子文档可读性。记住,评审不是终点而是质量进化的新起点——那些被标红的整改项,终将成为撬动医院转型升级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