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医护自费配记录仪,200公里生命接力折射医患新生态
时间:2025-06-27 10:02:27
在医疗行业的特殊时期,一场跨越200公里的生命接力悄然展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ECMO中心的医护团队,面对外院转运求助时,首次自费佩戴工作记录仪完成了这场高风险转运。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折射出疫情背景下医患关系的新变化与医护群体的职业困境。
白色铠甲下的双重保护
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转运本就如同"移动ICU",医护人员需要携带相当于三个登机箱体积的设备,在颠簸途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而此次转运的特殊性在于,每位医护人员的胸前多了一台记录仪——这是他们用半个月夜班补贴购置的装备。闫炀教授所在科室自6月起全面推行记录仪制度,但此次跨区域转运尚未纳入医院设备采购范围,团队便自发凑钱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看似超前的做法,实则源于沉痛教训。有护士回忆,去年某次转运后,患者家属质疑输液速度异常导致并发症,最终靠救护车行车记录仪的模糊画面才澄清误会。"记录仪就像第三只眼睛,"参与转运的主治医师形容,“既保护患者治疗过程透明,也保护我们不被误解”。
数据存储箱里的信任博弈
记录仪全程拍摄的内容包括:ECMO管路连接、药品核对、生命体征监测等53个关键操作节点。所有影像资料加密后上传至医院独立服务器,保存期限参照病历管理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矛盾点——当患者家属要求查看转运录像时,需经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审核,避免泄露其他患者隐私或医疗机密。
这种制度设计引发部分家属质疑:"为什么救人过程不能完全公开?"法律专家指出,这涉及"治疗记录"与"隐私数据"的边界。就像银行监控既能保障交易安全又需保护客户信息,医疗记录同样需要平衡透明度与保密性。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转运前,医护团队特意用平板电脑向家属演示了记录仪工作原理,获得书面知情同意。
夜班补贴换来的职业安全感
自费购买行为背后,是医护群体日益强烈的职业保障需求。据统计,该ECMO中心每年处理30余例长途转运,其中近半涉及医疗纠纷风险。记录仪购置费用约相当于初级医师10个夜班补贴,但团队认为"这笔投资值得"。
"有次山区转运遇到车辆故障,我们跪在雪地里维护设备两小时,"一位护士展示记录仪拍摄的片段,"现在这些画面都能作为应急处置的培训教材。"器材科负责人透露,医院正在制定记录仪使用规范,未来可能将其纳入"高危医疗操作"标准配置。
像素点中的医患新生态
这场200公里转运结束后,记录仪捕捉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当患者成功交接时,家属突然向医护团队深鞠躬,而镜头也记录下医护人员瞬间湿润的眼眶。这种双向理解的形成,或许正是技术工具的人文价值——当治疗过程变得可追溯,猜疑链自然断裂。
目前全国已有17家三甲医院试点医疗过程记录制度,其效果评估报告显示,使用记录仪的科室医疗纠纷同比下降42%。正如闫炀教授所言:"我们理解患者的不安,但医护也需要在阳光下工作的安全感。"这场始于自费购买记录仪的转运,最终丈量出医患信任重建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