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改革:从论文到临床
时间:2025-06-24 15:35:36
近年来,基层医生职称评审中的"科研焦虑"成为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名县医院医生曾自嘲:"白天看50个病人,晚上还得熬夜写论文,治病的手被迫拿起了笔杆子。"这种困境背后,是长期沿用的评审体系对临床实践价值的系统性忽视。如今,随着国家多部门联合推出基层卫生人才评价改革新政,这种失衡状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评审标准的转向:从论文到病床
传统评审体系中,外语考试和科研论文构成难以跨越的门槛。某偏远地区卫生院统计显示,近五年因论文不达标未能晋升主治医师的占比达63%。新政策果断取消外语硬性要求,允许用临床案例替代科研论文,相当于给基层医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这种调整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将考核重心调整到真正反映基层医疗能力的维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成为新的"度量衡"。
案例价值被看见:基层经验成为硬通货
广东省的创新实践具有示范意义。该省建立的"名医分享"平台,通过专家评审将优质临床案例收录进数据库,这些真实世界的诊疗记录不仅帮助同行学习,更直接转化为医生的职业发展资本。国家层面建设的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则像云端档案室般收纳全国基层医生的实践智慧,这个国家级平台赋予临床案例与SCI论文同等效力,让"治好100个肺炎患者"与"发表1篇论文"在评审天平上获得平衡。
能力本位的回归:诊疗水平决定职业高度
新政带来的深层变革在于价值体系重构。某地实施的"三三制"考核法颇具代表性:30%考核门诊量及患者满意度,30%评估危急重症转诊准确率,30%考察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剩余10%才涉及学术成果。这种设计倒逼医生回归临床本源,就像老药工用"望闻问切"替代精密仪器,重点考察真正影响基层医疗质量的核心能力。
制度保障的延伸:配套措施构建生态圈
支撑评审改革的是一整套制度创新。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出台,相当于铺设"数字轨道",使病例收集、质量追溯、效果评估实现全程电子化。某些地区试行的"导师制"培养模式,让三甲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结对,既提升诊疗水平又规范病例书写,相当于为评审改革安装"质量保险"。
这场改革如同中医调理,既治"标"——破除不合理的评审壁垒,更治"本"——重建符合基层特点的人才评价生态。当医生们不必在诊室和实验室之间疲于奔命,当治病救人的本领真正成为职业晋升的通行证,基层医疗的活力将持续释放。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将医疗服务的价值评判权交还给患者,交还给那些在诊室里真实发生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