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小儿用药禁忌全解析
时间:2025-06-18 11:54:06
在药品使用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名称中带有“小儿”字样的药物适合所有儿童。实际上,这类药物往往有明确的禁忌人群和适用年龄限制,错误使用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类禁忌情况:
一、年龄限制:并非所有“小儿”药都覆盖全年龄段
许多家长忽略药品说明书中的年龄分层。例如,部分“小儿感冒颗粒”仅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因婴儿肝肾代谢功能不完善,药物成分可能蓄积中毒。新生儿(0-28天)和早产儿更需谨慎,其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某些成分如樟脑(常见于退热药)可能引发抽搐。场景化比喻来说,婴儿的代谢系统像未安装过滤网的净水器,无法有效拦截药物中的有害物质。
二、特殊体质儿童:基因差异决定用药安全
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需严格规避特定成分。以“小儿氨酚黄那敏”为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剂可能诱发溶血危象,其风险相当于在血管内引爆微型炸弹。同样,癫痫患儿禁用含咖啡因的止咳药,因兴奋神经的成分可能降低发作阈值。
三、合并基础疾病:药物可能加重病情
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健脾散”含大黄等泻下成分,慢性腹泻患儿使用会加剧电解质紊乱;
心血管问题: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率骤升,如同给脆弱的心脏引擎强行增压;
肝肾功能异常:连翘、柴胡等中药成分需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儿童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四、过敏体质:名称误导性风险
“小儿”前缀常让人误以为药物温和,实则可能含高风险致敏原。例如:
阿司匹林类退热药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一种罕见但致命的脑病);
草莓味矫味剂反而成为过敏源,临床曾出现因食用色素诱发喉头水肿的案例。
五、药物相互作用:隐藏的化学冲突
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儿童需特别注意:
益生菌类“小儿肠胃康”与抗生素同服会失效,间隔时间应大于2小时;
含钙剂的补铁药物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结合会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吸收率下降70%。
专业建议可总结为“三查原则”:查适应症年龄、查成分表过敏原、查合并用药禁忌。药品名称中的“小儿”仅是提示而非保证,精准用药需要像解读密码般审慎对待说明书每一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