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职称评审改革:破除形式主义

时间:2025-06-17 17:33:13

在当代学术与职业发展体系中,职称评审本应是衡量专业人才能力与贡献的标尺,却逐渐演变为一场形式大于实质的“表演”。这场表演的剧本,往往由论文数量、期刊级别等量化指标构成,而主角的实际能力与业绩反而沦为舞台背景。这种畸形的评价机制,不仅催生了“职称泡沫”,更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风气,最终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评审形式主义”。

评审现状:论文流水线与能力荒漠化

当前职称评审的核心矛盾,在于将复杂的专业能力简化为论文数量的机械累加。许多省份虽在2025年政策中弱化论文硬性要求(如北京允许用教案、病历等替代论文),但实际操作中,“唯论文”惯性依然强大。教师为评职称批量生产低创新性论文,医生被迫放弃临床研究去追逐SCI指标,工程师的专利成果在评审表中权重不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同用菜市场的秤砣丈量黄金的价值,既荒谬又低效。更讽刺的是,同行评审本应保障论文质量,却因功利化需求演变为“拒稿率越高,剩余论文水分越大”的悖论。

问题根源:制度设计的三大缺陷

首先,指标异化将学术研究异化为“刷分游戏”。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改革所揭示的,传统考核办法迫使研究者追求“短平快”成果,而非解决真问题。其次,权责错位让评审标准脱离实际需求。例如重庆市2025年新政允许本科毕业十年直接认定副高,恰恰反衬出原有年限要求与能力成长的脱节。最后,监管真空助长了学术投机。教育部虽明令禁止将论文作为唯一标准,但缺乏对“水刊”交易、代笔产业链的刚性约束,导致山东大学等高校不得不自行建立期刊负面清单。

破局之道:从“纸面评审”到“三维评价”

改革需要构建质量锚定、实践导向、动态反馈的新型评价体系。质量锚定意味着学习南京大学经验,用“一篇突破性论文”替代“十篇灌水论文”的考核逻辑;实践导向要求像河南省那样,将基层服务年限、技术项目纳入评价框架;动态反馈则需建立类似北京市的“代表作制度”,允许教案、工程方案等多元成果发声。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海南等地已试点将教师帮扶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这种“用脚丈量土地”的评价方式,远比数论文页码更有说服力。

真正的改革,不在于简单取消论文要求,而是重构评审的价值坐标系。当一篇解决临床难题的病历与《自然》论文同等重要,当工程师的专利转化率比期刊影响因子更具说服力,职称评审才能从“学术GDP竞赛”回归能力本位的初心。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专业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被公正评价——毕竟,衡量森林的价值,不能只数树木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