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颠覆认知的伤口愈合科学:为何湿润环境比干燥结痂更利于恢复
时间:2025-06-04 15:47:55
人们常以为伤口“晾着”更透气、好得快,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干燥结痂并非最佳选择。比如手指被纸割伤后,若暴露在空气中,疼痛感更明显且易留疤;而覆盖透气敷料的伤口反而愈合更平滑。这种颠覆认知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关于伤口愈合的科学密码。
当伤口遇见空气:干性愈合的三大误区
传统观念中,干燥结痂被视为愈合的标志。但事实上,痂皮就像一层硬壳,虽然能暂时隔绝细菌,却会阻碍新细胞的迁移。研究显示,干燥环境下,表皮细胞需要“挖隧道”穿过痂皮才能愈合,这个过程不仅延长修复时间(约延长2-3天),还可能导致明显的疤痕增生。尤其对于擦伤这类表层损伤,反复撕扯痂皮更会破坏新生组织,形成“愈合-撕裂”的恶性循环。
湿性愈合:给伤口一场“温和的雨”
湿性愈合的原理类似于为伤口创造热带雨林般的微环境。在这种适度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因子活性提升40%,白细胞战斗力增强,能更高效清除细菌并促进胶原蛋白有序排列。临床数据显示,采用水胶体敷料处理的烫伤,上皮化速度比干燥处理快1.5倍,且色素沉着发生率降低60%。就像育苗时保持土壤湿润度,伤口也需要稳定的湿度来“破土重生”。
五种常见伤口的科学护理方案
擦伤:先用生理盐水冲走沙砾(像冲洗沾泥的草莓),涂抹含银离子敷料后覆盖超薄泡沫敷料,避免衣物摩擦。
割伤:深度超过5毫米需缝合(类似缝补撕裂的布料),浅表割伤可用液体创可贴形成防水保护膜。
烫伤:立即冷却后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覆盖半透膜敷料维持适度湿润,切忌冰敷导致二次损伤。
手术切口:术后48小时内使用硅酮凝胶敷料,既能抑制疤痕又方便观察愈合情况。
慢性溃疡:采用含藻酸盐的吸水敷料,像智能海绵般动态调节伤口湿度。
敷料选择:从“创可贴”到“生物支架”的进化
现代敷料已发展出多种智能形态:水凝胶敷料适合渗液少的伤口,如同给干燥土地灌溉;泡沫敷料能吸收大量渗液,相当于为多雨地区安装排水系统;含胶原蛋白的生物敷料则直接为伤口搭建再生支架。值得注意的是,网购所谓的“神奇愈合膏”可能破坏湿润平衡,正规医院使用的敷料都经过严格透氧率测试(标准差值控制在±5%以内)。
愈合营养学:吃出来的修复力
伤口修复期间,身体就像24小时施工的工地。每天需要额外补充15g优质蛋白(相当于2个鸡蛋+200g鱼肉),维生素C需求增至日常2倍(约100mg,相当于10颗鲜枣)。锌元素尤为重要,缺乏时愈合速度下降30%,可通过牡蛎、南瓜籽补充。但要避免过量摄入糖分,血糖每升高1mmol/L,白细胞杀菌效率就降低20%。
这些情况必须打破“湿润法则”
当伤口出现黄绿色脓液(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皮下波动感(积脓信号)或伴有糖尿病时,需转为抗菌干燥处理。就像洪涝时需要开闸泄洪,感染性伤口必须先控制细菌繁殖才能考虑湿润环境。此时专业医生可能会开具含碘伏的吸水敷料,并配合系统性抗生素治疗。
在急诊室,经常见到用烟叶、牙膏处理伤口的案例,这些“土方”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真正科学的护理,是让伤口在洁净的湿润环境中安静生长——就像对待初生的幼苗,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下次受伤时,不妨回想这个比喻:干燥的河床会龟裂,而适度流动的溪水才能滋养两岸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