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2025国自然大动作!严管评审专家
时间:2025-04-29 15:30:45
202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迎来了一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改革,而其中针对评审专家的严管举措,无疑将成为提升科研资助公正性与科学性的关键一环。
一直以来,国自然的评审专家们肩负着重大责任,他们手中的评分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众多科研项目能否获得资金支持,得以开展深入探索。然而,过往也并非毫无瑕疵,部分评审专家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人情评审、利益关联未充分披露等,就像隐藏在科研生态中的“毒瘤”,影响着公平竞争的环境,也让真正有价值、有创新的科研项目可能被埋没。此次改革,就是要直击这些痛点,重塑评审环节的纯净与公正。
严管首先体现在评审专家的遴选机制上。以往或许存在一些相对宽松的准入标准,使得个别并不完全适配的专家进入评审队伍。而现在,选拔过程将更加精细化、严苛化。不仅要求专家在本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需考察其科研伦理意识、公正评判的过往记录等多方面素质。例如,会综合考量专家近五年内参与科研项目评审的次数、好评率,是否存在因评审不公被投诉且查证属实的情况等。只有全方位达标的学者,才有机会成为国自然评审专家团的一员,从源头保障评审队伍的高质量。
在评审过程中,监督力度更是空前加强。以往评审多依赖专家自身的自觉与职业道德,可人性总有复杂的一面。如今,每个评审环节都被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专家的每一个打分细节、对项目的书面评价,都要详细记录在案,后续可供追溯核查。同时,引入了同行评议与交叉校验的方式,不同专家组之间相互审视评审结果的合理性。倘若一位专家对某类项目打出的分数与其他多数专家差异过大,又没有充分合理的说明,那么这一评分很可能就会被认定为异常,进而触发深入调查。而且,对于评审专家与申报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如师生关系、同单位合作关系乃至潜在的商业合作关系等,都要求专家进行更全面、深入的主动申报,一旦发现隐瞒,将面临严厉惩处。
为了确保评审专家能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培训环节也成为了重点。在每届评审工作开启前,组织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不再是简单讲讲规则,而是深入剖析过往典型的评审失误案例,让专家们清晰认识到不规范评审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邀请资深科研管理专家、科研诚信建设领域的学者,来讲解最新的科研政策导向、如何精准识别项目的创新性与科研价值,帮助评审专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评判能力,使其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科研项目时,能够依据科学标准,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退出机制也愈发明确。对于那些多次出现评审失误、违反评审纪律或者不能适应新评审要求的专家,不再姑息迁就,而是及时清理出评审专家队伍。这打破了以往那种专家“终身制”的安逸状态,时刻督促着每一位评审专家要与时俱进、严谨负责。
国自然 2025 年的这场严管评审专家的改革风暴,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旨在为科研领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公平竞争的环境。让真正有实力、有创新思想的科研人员能够凭借本事获得支持,让国家的科研资金能精准浇灌到最具潜力的研究项目之中,助力我国科研事业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稳健迈进,在全球科研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收获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各个学科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随着这些严管举措的落地实施,国自然的评审环节将脱胎换骨,成为科研生态中坚实可靠的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