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审稿人的离谱要求:如何巧妙应对?

时间:2024-12-20 17:32:01

在学术界,论文发表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条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那些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审稿人时。他们的反馈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年,我们“硬刚”过的离谱审稿人。

一、奇葩要求:修改文章标题为“研究背景”

记得有一次,一位作者提交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论文。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收到了审稿人的意见。然而,其中一位审稿人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将文章的标题修改为“研究背景”。这位审稿人似乎认为,整篇文章都应该围绕这个新标题来展开论述。面对这样的要求,作者只能苦笑不得地回复:“尊敬的审稿人,您是否对‘研究背景’有什么误解?它通常只是引言的一部分啊。”

二、过度解读:建议删除所有引用文献

在另一篇关于医学研究的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而,一位审稿人却提出要删除所有的引用文献,理由是这些文献与当前研究无关或者不够权威。这位审稿人的过度解读让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毕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站不住脚的。

三、逻辑混乱:要求重新组织文章结构

有时候,审稿人会给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实现的建议。比如,在一篇关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论文中,一位审稿人要求作者重新组织整个文章的结构,理由是现有的布局不符合逻辑。然而,当作者按照建议进行调整后再次提交时,同一位审稿人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构调整方案。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也让作者感到十分沮丧。

四、专业不对口:外行指导内行

最让人头疼的情况莫过于遇到专业不对口的审稿人。他们可能会基于自己有限的知识领域对论文进行评判,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修改意见。例如,在一篇涉及复杂数学模型的金融学论文中,一位明显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审稿人竟然要求简化所有公式,并声称这样可以使得论文更加通俗易懂。对于此类情况,虽然可以通过与编辑沟通来解决,但过程往往既耗时又费力。

五、情感用事:情绪化评论

一种情况则是审稿人在评论中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言辞。这类评论不仅无助于提高论文质量,反而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例如,有的审稿人会在意见中加入诸如“这篇文章简直是浪费时间”、“作者显然没有认真做过实验”之类的负面评价。这样的话语无疑会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继续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硬刚”的审稿人,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每一条反馈。毕竟,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为自己辩护,必要时可以寻求导师或者同行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个别负面的经历而放弃追求真理的脚步。记住,真正的科学探索从来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