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特殊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时间:2023-07-06 16:43:55

一、特殊家庭学生面临的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特殊家庭学生厌学、逃学、辍学。

  2.缺少关爱,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以特殊家庭中留守儿童为例,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学生防护能力弱,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本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超过七十名,占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通过观察、谈话、问卷、家访等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特殊家庭学生在心理上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极心理。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强,特殊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情绪不稳定,忧虑,消极悲观,对前途信心不足。中学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情感非常脆弱,加上特殊家庭子女特殊的情感体验,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

  2.孤独心理。由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常常一个人要扮演双重角色,其权威性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特殊家庭家长本身心理上就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使学生感到委屈,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又不愿向教师和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

  3.逆反心理。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而,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他们的知己朋友很少,与教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逆反。

  4.报复心理。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变故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伤害,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无人关心自己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而且心中往往会产生失落感,自卑、委屈、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不满,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往往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这种报复行为,不但使他们成为了学习上的失败者,而且逐渐发展为思想品德上的不良者。

  笔者仔细分析特殊家庭子女心理上之所以有上述特点,是由其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特殊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带有家庭的影子,“问题孩子”往往出自“问题家庭”。由于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在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情绪不稳定,失去精神支柱和依托。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同学、亲朋好友对他们缺乏理解、关心,甚至辱骂、取笑他们,教师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简单,会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雪上加霜”。除上述两个客观原因外,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当外在客观因素与学生个体内因相互作用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矛盾(如冲突、压力、挫折),导致适应不良,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这些心理矛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调适和解决,学生心理将会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引起心理异常。由此可见,特殊家庭学生的确有其特殊性,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从这些特殊性出发,有的放矢,让他们“进得来学校,留得住身心,学得好知识,走得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