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简介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是药物流行病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中国药学会与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双月刊,大16开,56页。主要报道药物在人群中的作用和利用情况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通过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的评价,为医药的科研、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本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允许刊发处方药广告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 本刊的编委由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的权威杂志,被美国的“国际药学文摘”收录。 自创刊以来,杂志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心,随着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日益关注,本刊的发行量与覆盖面正不断扩大,越来越深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和药学工作者的青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电话:027-82778580,82835077,82782449,传真:027-82778580。
《伤寒论》理法方药在急症中运用
时间:2023-07-03 14:47:11
1运用近况
1.1温阳活血利水法与“心衰”治疗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心衰”具有肯定疗效,而治疗阳虚水泛的真武汤即含有西医强心、扩管、利尿及镇静等综合药理功效。谈氏认为运用《伤寒论》心肾理论,在抗“心衰”上有着证轻药轻、证重药重、药随证变、综合治疗、多向调节等优势和特点。徐氏提出桂枝甘草汤证是心阳受损较微,心脏功能完全代偿的阶段,苓桂甘枣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则是心阳虚损向脾阳虚,继而心肾阳虚方向,心脏功能由完全代偿至部分代偿,发展为失代偿,终至全身衰竭。针对虚衰程度及水饮轻重,所施温化之法有层次,分先后,步步入理。裴氏运用真武汤治疗“心衰”,症状明显减轻,停用洋地黄、利尿剂后患者病情稳定。
1.2四逆汤与休克:救治少阴病寒化证,治宜温经回阳,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吴氏认为,四逆汤类方具有回阳救逆,解除格拒及温肾行水等作用,阐述了同休克治疗原则相似的作用,认为其具有加强心功能、改善末梢循环、升压和增加微循环灌流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障碍等效应。治疗热化证代表方黄连阿胶汤的滋阴清火并举,恰巧与休克治疗中强调消除致病因子,积极抗炎、抗毒、抗微循环障碍及保护心、脑、肾等生命器官的措施类似。以恶寒、身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或昏不知人为审证要点,四逆汤被广泛运用于心肌梗塞、中毒、出血、中毒性菌痢、肺心病、肺炎、高热、肠伤寒伴发肠出血、高血压病伴急性胃肠炎、冠心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以及风心病、心源性动脉栓塞、胆石症急性发作等引起的休克。目前四逆汤除汤剂,还有针剂,作为中急症室常备药品,大大方便了急救时给药。
1.3泻心汤抢救上消化道出血:金氏等以泻心汤为主治疗中、晚期肝癌所致上消化道出血40例,并设单纯西药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在胃中积热、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衰血脱4证中,观察组肝火犯胃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该证(P<0.05)。认为急则治标,泻火止血、化瘀解毒为本病首选治法,泻心汤为本病止血的有效方剂。大黄具有较强的止血、抗感染、抗休克作用,配合黄芩清肝、黄连清心,使热去瘀化毒解而血藏于肝、行于脉,其血自止。
1.4高热急症与经方运用:梁氏以大青龙汤制成退热合剂,临床观察外感高热患者72例,总有效率84.72%,具有起效快、应用广、降温作用显著等特点。范氏等以白虎汤为基础的清解针剂治疗风温肺热病20例,并按卫气营血合本病三期辨证酌加清解、号口服,与抗生素治疗组16例对照,结果两组开始降温平均时间分别为7.8h、6.46h,体温复常平均时间分别为40.1h、50.7h。实验研究表明,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副流感病毒、新免疫病毒均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变形、伤寒、副伤寒、舒氏痢疾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且能全面增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双向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活性。陶氏将150例外感高热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太阳外感风寒、外感风热、阳明病热毒壅盛和湿热互结4组,分别采用仲景方药1~4号口服液,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愈率分别为90.5%和90%,总有效率均为98%。但副作用对照组出现10例,占20%,治疗组未见1例发生。刘氏等报道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之发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治疗支气管肺炎继发白色念球菌感染发热,白虎加人参汤合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癌发热,麻黄汤治疗妊娠期发热均获得满意疗效。
1.5小青龙汤治疗急发哮喘症:赵氏报道诊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病人500余例,其中多数长期服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舒喘灵喷雾剂,疗效不理想,经用“咳喘合剂3号”(宗小青龙汤为基础,采用麻黄12g为君),大部分病人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缓解。王氏等连续观察治疗6例顽固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作病人,均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辨为寒邪束肺、痰湿壅阻、肺气上逆,以小青龙汤加味,重用炙麻黄15g,均在服药后0.5~2h内哮喘即平,听诊双肺哮喘音大减或基本消失,2、3剂后病情趋向稳定,体征消失,哮喘基本控制。
林氏用小青龙汤加味,重用炙麻黄15g,治疗20例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的支气管哮喘复发患者,结果甚效。
1.6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消化、运动、神经系统及骨伤科、肿瘤科以疼痛或抽搐挛急为特征的病症。牛氏运用芍药甘草汤合白头翁汤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致顽固性排便困难13例,结果治愈4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100%。
2病证结合,优势互补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中西病证诊断结合,优势互补,无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对于急危重症尤为重要。西医病原、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从微观上确切地反映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纵向;中医病位(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病性(寒热)、正邪斗争(气、血、阴、阳、虚、实,痰、瘀、水、湿、风、虫、毒)的辨证诊断,从宏观上把握疾病过程中正邪力量对比,脏腑失调关系的横向、阶段状况。病证结合,从而采取更符合病人病情的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同时也为现代疾病的中医研究提供客体和依据。